当前位置:
把握时机善用集体力量
把握时机 善用集体力量
江月华
每个班都有一个或几个让人头疼的学生,老师天天教育,他天天依然故我。我们班的小黄就是这样,每天都要和其他小朋友发生肢体上的冲突,常常无缘无故地打人,弄得班里的小朋友见到他都躲着走,简直成了班里的“小霸王”。为了他的这个坏习惯,不知跟他说过多少次道理,也几乎天天与他的家长进行沟通,总不见效,令我烦恼至极。
一天中午自修时,教室里,大家都在安安静静地自修,忽然,小黄前面的女生摸着头跑上来告诉我,小黄敲了她的头,还连敲几下。瞧她一脸委屈的样子,我不由得火从心起,马上把小黄喊了上来,问明是在那个女孩未招惹他的情况下打的人,便把他批评了一通。他握着拳头不说话,但是眼睛里闪着的光令我吃惊,那不是一个孩子该有的眼光。
批评完放他回座位,还没等我批改完一本本子,他前面的那个女孩又跑上来告诉我,小黄走下去的时候又连续打她几下。教室里的学生开始窃窃私语,议论着他的所作所为。我为小黄的报复心理感到震惊,才多大的孩子,就有这样强烈的报复心理了,如果不扭转他的这种心理,他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呢?我想:他已经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抵触心理了,继续批评,他肯定还是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既然他的行为同学们都不赞同,那何不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帮助他呢?
想到这里,我让全班同学停下手头的作业,让他们讨论:作为一个男生,应该在班级里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学生们,尤其是男生,七嘴八舌地说:“男生应该保护女生!”“男生应该多为班级服务!”……
听了学生们的意见,我请小黄再次走到讲台前,问他:“你听到了吗?作为一个男生,你应该怎么做。”大概是迫于集体舆论的压力,他点了点头,支支吾吾地说:“我不应该欺负女孩子。”我又问大家:“大家帮小黄出出主意,他应该怎么弥补他今天的行为呢?”这下,班级里又热闹起来。有的说:“小黄应该先道歉。”有的说:“小黄无缘无故地打人,应该接受惩罚。”我请大家商量商量,用什么样的惩罚最能帮助小黄改正错误。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决定罚小黄为那个女孩做好事,打一次做五件,打两次做十件。
而小黄呢,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他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眼神也变得平和了。我宣布了对他的处理结果:“请你先诚心诚意地跟她道歉,再在这两天里为她做十件好事。”他迟疑了一会儿,沉默地点点头。我问他:“你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了吗?想想以后应该怎么做呢?”他低头不语,我耐心地等着,又问了他一遍,他抬起头,低声说:“我不应该欺负同学,以后我要多为班级和同学做好事,想打人的时候要忍住。”放学时,我问他,为那个女同学做了哪些好事啦?他说:“我已经为她做了六件好事了:帮她收本子;她没有橡皮,我借给她;帮她把座位旁边的纸屑捡掉……明天再做四件。”
经过这件事后,小黄确实在这个方面收敛了,有了一些进步。针对这件事,我进行了反思:
一,要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光靠老师苦口婆心地说,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集体的监督和舆论对生活在集体中的孩子来说,更有约束力。
二,人们说离群的孤雁是危险的,因为在长途跋涉中,没有了雁群的帮助,它很难独自走完那漫漫征途。学生也是如此,一旦脱离了集体,没有了集体的帮助与约束,他便容易迷失方向。对后进生而言,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最需要的正是集体的关爱与帮助,而不是被集体拒之门外。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相对来说老师总是比较喜欢那些表现好、学习好的学生;对于后进生,虽然理智上知道不对,但情感上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排斥着他们。如果同学也排斥这些学生,他们就很难回到这个集体中来。事实上,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倾向,其他学生几乎都会跟“坏孩子” 划清界限,而老师的态度、倾向性往往会影响到学生。
孔子在两千年前就呼吁“有教无类”,现代教育更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坏孩子”。所以,要想让后进生真正变好,只有让他回到集体中来,让他成为集体的一分子,通过集体教育他,利用集体的力量约束他,使他按照集体的共同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使他逐渐转变,使他跟上集体、加入集体、溶入集体,成为集体的一个好的分子,甚至一个重要的分子,让他对集体而言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再是一个威胁、一块心病。
所以,我们要深思的是如何善用集体的力量,为真正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