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建立良好的信任与沟通
建立良好的信任与沟通
无锡市东林小学 於阳
对于多数教师来说,“问题学生”的教育确实是一个难题。我们既要面向全班学生,又要时时关注这些“问题学生”,有时苦口婆心、使尽浑身解数也收效甚微。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师的良知告诉我们,决不能漠视和舍弃“问题学生”,应当千方百计地教育、转化他们。因为转化“问题学生”和教育优秀学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学生身上多有如下不良行为:第一,不合群;第二,不服老师的管教;第三,学习不专心;第四,卫生习惯差;第五,有打人现象。
在这些不良行为中,我认为第二点不服老师管教最让人头疼。“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家校互动,才能促使“问题学生”的根本转变。而这位学生的母亲并不信任老师,对老师描述的在校表现表示怀疑。这也难怪,因为这位学生在家长面前显得较为认真,所以母亲认为自己的孩子很有个性,虽答应口头配合,却没有实际行动。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们应该将“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信任与沟通”作为突破口。学生之所以在家长面前会显得较为认真,是因为在他的内心还有自尊心存在。
教育专家韩凤珍说:“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要千万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因此,我们要好好利用他内心那仅存的、宝贵的自尊,用它来融化师生之间的坚冰,与家长找到共同语言,建立彼此的信任,良好的沟通,从而转化问题学生。
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如与老师顶嘴、上课不专心、打瞌睡、大声叫嚷、打人等,我们就要细心观察,找出导致这些问题行为的原因。我们要留意问题行为的情形,包括在这种行为出现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事,这种行为通常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学生是在什么场合出现这种行为,他打人的不良行为是否指向某个特定的学生,等等。利用观察所获得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引发这些问题行为的原因。原因可能是他想引起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注意,报复一个对他不友好的同学或去捉弄另一个同学,试图转移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其学习问题的注意,等等。如果教师能够鉴别这些问题行为背后的潜在原因,就能很好把握时机,适时地遏制并消除它们。
“问题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也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尊重。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特别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爱融化他心里的坚冰,消除他的不良情绪,让他形成一种感觉:老师是爱他,关心他的,在老师的心中,他处于与其他学生同等的位置。平时有意无意地摸摸他的头,与他多亲近,为像他这样的学生创设表现空间。教师要多与他们接触。当他在陈述某种事情或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教师要认真专注地听,并尊重他的观点,以便获得他的信任。时常找机会与他谈论他的兴趣和爱好。当他走进教室时,教师投以友善的目光,对他的言行举止做一些正面的评论,比如“你今天走路很有精神”、“你的衣着得体大方”,等等,使他的一天有一个好的开端。这样,学生在教室里心情舒畅,觉得教师接受并支持他,他便会表现好。在课堂上,多找简单的问题让他作答,帮助他找回自信。平时的各种活动多给他机会。“问题学生”中不少人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容易走神,一节课中很难自始至终地按教师要求完成各个环节的活动。因此,教师要设法提醒或暗示他集中精力,把他的思维唤回到学习上来,不一定非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其实,还有很多小方法,如教师可以走到他的课桌边、或用眼睛盯着他、或在讲话时略作停顿,意在提醒他要认真听讲。另外,教师还可以和他一起确立一种暗示的信号,比如,教师可以挠挠头、拉拉耳朵、睁大眼睛或眨眨眼。当他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做这些动作,及时予以暗示。如果发现“问题学生”积极、正面的行为时,教师要予以某种奖赏,以促进这种行为的出现频率增加。
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邀请家长到学校来,先要把孩子在学校好的表现情况告诉他们,肯定他的孩子个性上有闪光点,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要让学生站在旁边听着,对于孩子的某些行为,听取他们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找到比较成功的教育策略,或者对于我们在课堂上如何应对有没有好的建议。总之,我们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站在他的角度,向他表示我们的真诚,只有这样家长才会站在你的角度,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和你保持一致。我们要与家长建立固定的沟通反馈渠道和时间,可以每周及时把学生的表现情况反映给家长,在反馈时要注意多讲孩子进步的地方,这很重要,家长会认为我们的教育是有用的,心里才会服我们,也因此会及时给我们提供有关孩子表现的信息。
学生的不良行为,在矫正过程中会多次出现反复。因为受原有习惯的影响,主体会做出自动的反应。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所以急于求成,或者遇到问题就灰心是不可取的。我们不可能凭借一个方法、一段时间就想让他能改过自新,教师要做好他会反复的思想准备。这样就能正确的看待他的反复,并积极地采取另外的方法。同时我们要认识到问题生改变幅度的有限性。我们在对问题生的教育时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对他提过高的要求,否则适得其反。我们要基于现实,像他这样的情况,我对他的要求是基本能遵守学校纪律,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同时自己努力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对他有合理的期望,才能制定出适合他的一些教育方法,效果也能好一些。
最后,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们应该具备准确分析评价各种信息的能力,要善于细微之处多观察,要对学生有爱心、耐心,不论是什么的样的学生,都是有尊严的、有性格的,决不能姑息迁就,更不能慌张。要给以学生充分的信任,要多和学生以及家长沟通,及时获得第一手的材料。
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所有的学生都会在爱的雨露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