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积极德育的实践意义
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积极德育的实践意义
东林小学 胡洁苑
摘要:
合格的教育者必须运用积极德育理论,善于发现受教育者道德层面的积极因素,采用赞扬、鼓励等方式激励、引导受教育者在道德方面的自我建构,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关键词:
积极德育 激励 理解 赞扬 幸福人生
走入我校大门,“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这就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多年来,我们专注于积极德育的研究和实践。
积极德育是指教育者遵循积极主动的干预原则,将德育目标指导下的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有机契合,通过对受教育者自我道德成长能力的培养,加深并强化受教育者的积极德育情感体验,促使其道德社会化过程的完善。[1]
心理学领域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并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2]它表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积极期待具备积极的暗示作用,能够增强受教育者的自我价值感并在潜移默化中巩固强化受教育者积极的自我道德认同。因此合格的教育者必须善于发现受教育者道德层面的积极因素,采用赞扬、鼓励等方式激励、引导受教育者在道德方面的自我建构。
积极德育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向于善的,人性之中所蕴藏的德性发展潜能只有在健康向上的德育环境中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提供一个能够使受教育者充分地感受到关爱、温暖、真诚、信任、尊重、理解、肯定和欣赏的道德发展环境与氛围,帮助受教育者正视自己的需求并改变需要满足过程中的异常和不当行为,促成其潜在的德性发展转变为现实的优良道德品质。
积极德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之大不言而喻。回忆自己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些成功的案例。
故事一:让阳光撒进孩子心田
刚接班那会儿,对于班级管理,我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面对对我毫无惧意、不服管束的孩子,我只会以暴制暴,“严”做得“很不错”。几个回合下来,我当然是那个神圣不可侵犯的胜利者。我的班级很乖,很听话,我就是唯一有话语权的那个“主任”“主人”。特别是对于学困生小黄,我非常不能理解二年级孩子的课堂作业要老师陪着做到很晚。我严厉地对待他,认真地辅导他,却毫无成效。每天,我看到的都是他面对作业的愁眉苦脸,丝毫看不到10岁孩子该有的快乐和纯真。
直到有一次,数学老师的一个举动令我震惊了,一点都不夸张。数学老师微笑着,温柔地,像哄小孩儿似的对小黄同学说:“你认真点,做快一点,我奖励你一颗星!”结果是他喜出望外地拿到了那颗星。数学作业做这么快,我的语文作业呢?羡慕妒忌恨啊!我陷入了思考……孩子现在的状态肯定不喜欢学习,但我的所谓严厉的态度、认真的辅导给孩子带去了什么?他快乐吗?他会进步吗?……一连串问题萦绕着我。原来我缺的正是那个“慈”啊。
于是,我充分调动起小黄同学拿星的积极性,我把鼓励和赞美送给他,我用理解和关心伴随他。我发现他的基础非常薄弱,于是我仔细帮他进行了分析,发现他的拼音学得不扎实,很多时候是因为看不懂拼音,所以不会做题,于是我就帮他重点补这方面的知识。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我都会时刻关注他,提醒他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我还同家长积极联系,争取家校配合。在我的鼓励和帮助下,终于,他的“小宇宙”爆发了,原来他是能快速完成作业的!
当有一次看到他写到他名字的由来:妈妈希望我可爱又善良。“可爱又善良”,多么淳朴的希望啊!我又看了他一眼:可爱——两只不大的眼睛滴溜转着,很是机灵;善良——友爱同学、关心集体,思品课看着地震视频竟然哭成了小泪人……我突然觉得他是那么可爱,那么善良。原来,老师的鼓励和赞美的作用这么大。我现在才明白,原来我给他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唤起了他的自信心,他为自己曾有的优秀表现而自豪,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积极的期待,让他有了进步的动力。
马丁·布伯在《人与人》中明确表示,“决定性的影响不是被归于本能的释放,而是归于与被释放的本能相遇的力量,即教育力量”。 [3]教育力量的核心在于重新确立、整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关系,教育者应该以一种信任、肯定、包含的态度发挥对受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在积极德育系统中,教育者应实现对受教育者真正的关心与尊重,耐心观察和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与美德,通过建立良好的道德教育关系而进入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只有真正处于尊重、赏识、激励的德育环境和氛围中,受教育者才能真正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而不是以无道德的冷漠行为或者不道德的言行扭曲地表达和表现自己。
故事二:用理解促进孩子成长
班中有一个小胖墩,注意力特别不集中,极易开小差,上课不听讲,作业不订正,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家长和老师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啊。试了很多种方法,但都是治标不治本,没有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能够使他坚持。然而和小胖墩一次偶然的交流,让我从他的言语中察觉到了什么。他嘴里一直念叨着班中一位非常优秀,习惯很好的女同学,说她非常优秀,自己非常欣赏她。在笑过之后,我突发奇想地问他:“你这么喜欢朱朱,想和他坐一起吗?”“想!”他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我可以让你和她一起坐。”“真的?耶!”“但是,我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向她学习,接受她的督促,保证每天按时完成作业。能做到吗?”“能。”从他坚定的语气中,我看到了一个和平时不同的他。
第二天,他做作业的速度果然加快了很多。我问他:“你怎么做这么快啊?”他说:“因为和朱朱坐在一起,表现好才对得起她,而且她会一直督促我写作业的。”
我会心一笑,多么单纯的孩子啊,我只是满足了他一个愿望,他的积极性就立即提升了,这其实也是从孩子出发,遵从了孩子内心的意愿的效果啊。
你看,作为教育者,我给了学生关爱、温暖、真诚、信任、尊重、理解、肯定和欣赏的积极德育发展环境与氛围,帮助受教育者正视自己的需求并改变需要满足过程中的异常和不当行为,促成其潜在的德性发展转变为现实的优良道德品质,并指向他的积极人生。积极德育的作用真是不言而喻啊!
“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相信积极德育也会一直在我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晓宜.积极德育理论建构的四维度:教育网,2013.
[2] 智库百科:皮格马利翁效应
[3]马丁·布伯.人与人,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