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极重要的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极富人文性,因此也是教师展开德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两者相辅相成,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渗透进德育教育,这对小学生三观的形成、思想道德修养的养成,以及人格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一年级语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较之之前的苏教版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不仅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也给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好的途径。德育教育对一个人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从小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1.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年级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起步阶段,初入学校的孩子就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在教师这个工匠的加工下,才能成为一块瑰丽的玉石。在我国的教育指导思想中也提到:教育为本,德育优先,可见德育在教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两者相辅相成的,失去了德育教育的语文教学是无趣无聊的空洞说教,教学也失去了意义。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的手段更加丰富,也符合一年级学生年龄段的特点。一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语文书中枯燥的文字会让他们倦怠,在文字讲解的过程中,适时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课堂是除思想品德教育课之外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一年级的学生记忆力、模仿能力都极强,对所见、所闻、所感都会记忆深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对小学生三观的形成、思想道德修养的养成,以及人格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 在新课导入时渗透德育教育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导入够出彩,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对于初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储备不多,所以在新授课的时候,一定要用好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江南》一诗时,先出示一幅中国地图,然后在地图上标出长江,让学生初步了解长江及江南的大体位置。之后出示江南的美景图,借助图文阅读,丰富对江南的认识,感受江南的美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埋下对祖国美丽山河的认识。又如,教学《四季》一课时,采用谜语配图片的形式带着学生认识四季,学生猜谜:大自然有四根神奇的“魔法棒”,她轻轻一点,花草漫山遍野;再一点,太阳成了大火球;再一点,各种香甜的水果挂满枝头;再一点,门外变成白雪一片,每次魔法棒一点,就换一张相应的图片,借助图文,丰富对四季的认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文本涉及面广,文情俱佳的文章蕴含了大量的德育因素,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通过情感朗读、拓展文本,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魅力的同时,正确理解课文的主旨,从而适时地渗透一些做人的道理和文明的行为举止,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例如,在教学汉语拼音《d t n l》时,有一篇《轻轻跳》的拓展文本,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小兔要轻轻地跳?为什么小狗要慢慢地跑?从而让学生懂得爱护花草的道理。又如,在汉语拼音《ao ou iu》中,拓展文本是《欢迎台湾小朋友》,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知识,简单介绍台湾,让学生初步了解台湾的独特性,给学生种下一株爱国主义的幼苗。
(三)在拓展延伸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在总结归纳所学知识时,可以与其他学科或者今后要教授的知识以及生活实际联合起来,把课文中的知识向其他方面拓展开来,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在教完《雨点儿》一文后,可以请学生谈一谈对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看法,教师从中引导,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他们懂得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品质。又如,在教学《大还是小》一文后,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你希望自己快点儿长大吗?你为什么想快点儿长大呢?长大后可以做哪些小时候不能做的事?让学生既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又能明白,长大就要有担当,学会做自己力作能及的事。
总之,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的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家陶行知有句话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在学科教学中要落实好德育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重视德育,充分发挥语文课堂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