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
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策略
无锡市东林小学 惠宇芳
[摘要]
魏书生说:“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对孩子细致入微的了解,使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亲其师,信其道”,在德育工作中,如果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便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本文浅谈了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四点策略,即:学会真诚、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亲和。
[关键词]
真诚 倾听 沟通 亲和
[正文]
魏书生说:“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对孩子细致入微的了解,使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一个充满智慧和爱心的老师总是希望自己能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去理解,去感受,去亲吻他们的心灵,由此施于爱,细心呵护每一位学生,交融情感,促使其健康发展。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也是众多老师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领域,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赞可夫的这句话深深地扎根于我们心中,我们实践着,我们探索着……我们在那诗一般的教育中收获着……
如何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呢?在此浅谈四点策略。
一、学会真诚
人们最渴望的美好感情是真诚。老师对学生的真诚,将对学生产生多么巨大的作用。老师的真诚是成功教育的基石。老师要用真诚去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做到真诚理解,真诚宽容,真诚信任,真诚赏识。所有不同个性、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十分需要你的真诚。因此,当你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时,我们不妨对自己说:“别吝啬你的真情,干瘪的种子因你的真情而灿烂美丽,枯瘦的幼苗因你的真情而翠绿怡人。”
只要我们以诚相待,以爱相拥,就会在我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心与心相通的桥梁。
二、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顾名思义,就是学会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学生倾诉或发言。其实,许多学生非常渴望与老师沟通交流,但由于许多有些老师居高临下,望而生畏,没有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而导致许多学生只能远离老师寻找伙伴倾诉。这是教育的一种遗憾。
“倾听”虽是一种谈话的方式,但它却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蕴含着巨大的信任。假如有学生找你诉说怨言,或是向你吐露心曲,或是向你汇报情况,发表意见,那也是他把你当作可以信赖的朋友,敞开了他的心扉让你阅读。这是的你应该把倾诉看作是走进他心灵的最佳时机,全身心地投入情感,聆听他们把倾诉看作是走进他心灵的最佳时机,全身心的投入情感,聆听他们的内心独白。因为只有倾听,才能让学生信任你;只有倾听,才能了解学生目前的需求和期盼;只有倾听,才能捕捉到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信息。
只要我们学会倾听,学会蹲下来有耐心地听孩子倾诉,就一定会走进学生的心田。
三、学会沟通
沟通时人与人之前情感交流的一种好方式。有了沟通,你就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更能进行心与心的交融;没有沟通,就没有交流,更没有教育的成功。因此,作为一个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时非常必要的。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呢?
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性格都不相同,有的内向,有的阳光,有的文静,有的活泼。作为教师,就应该注意观察,从细小的方面观察自己的学生,这样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然后采取不同的方法,去指导、帮助和鼓励他们。
每个学生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也有所不同,导致学生的个体人格差异,作为教育者就应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我们需要给予不同的关怀教育。我们应该懂得,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学生,就是完成了教育工作的一半。
了解学生之后,我们就应该怎样运用恰当的方式与之沟通呢?我想,我们应当树立这样几个观念:
1、平等交流是了解学生的最好方式;
2、注意你的语调,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
3、让学生懂得你对他的爱;
4、学生不是任我们塑造的“橡皮泥”。
大多数教师同意我们应当尊重学生,与他们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而不是训导。但事实上,我们经常用一种语调同学生讲话,而我们是决不会用同样的语调来同朋友交谈的。如果人们把对学生讲过的话录下来,认真地听一听自己的声音,就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尊重学生。我们总是以教训的口气,或引诱的口气来赢得他们的合作。他们即使和我们合作也是“被迫”或是被“引诱”,而不是发自内心。如果我们以平等的,像与朋友谈话的口气,来与学生交谈,而不是对他们训话,多数情况下,我们能顺利地与学生交流思想。
在对待学生时,我们总期盼他们能事事听自己的,(认为这样可以省去许多麻烦),是要求“让他做什么”,而不是让他从内心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忽略了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世界,我们常常以为他们的思想就是不服从我们,反抗我们。我们劝他们抛弃自己的思想,而试图用自己的思想来改变和填充他们的头脑。我们想塑造学生的性格,头脑和品质,好像他们是一块很软的橡皮泥,任我们去“捏”。从学生的观点来看,这就是专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影响和引导他们,而是意味着我们不能强迫塑造他们。孩子的不听话,反抗,有时就来自于这种对专制的对抗,并不是说的没有道理或者他没有听懂你的道理。
如果我们自由地接受孩子们的思想,与他们一起交流,研究可能的结果,经常问“那样的话将会有什么发生?”,“你会有什么感觉?”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想到,在解决学习及人生疑难的问题上,他有了同伴。沟通也就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了,因为真诚能唤起信任,信任度和接纳度有多高,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有多高。
四、学会亲和
师生间的“亲和”能使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试想,一个情感收敛、态度强硬的老师,学生能接近他吗?其结果只能是敬而远之,关系不融洽,导致教育的失败。因此,老师首先要和蔼可亲,打开心扉,放飞真实情感共鸣,形成强有力的粘合力。其次要多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既要扮演慈祥温和的“母亲”,又要扮演活泼可爱的“同龄人”,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为零。此时的你,哪能不收学生的欢迎呢?他们接受的就是你的亲和,你的真情。
学会真诚,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亲和,是我们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正是这“四学会”,使得学生心灵的天平倾斜于我们,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学生的爱。曾经有位哲人说过:“爱到深处便无私。”我们愿自己无私的爱献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我们爱的教育中养成更多优良的品质。
[参考文献]
1、《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译林出版社.2013-5-1
2、《重建师生关系》.史金霞.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