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变”无畏“为”有畏“
变“无畏”为“有畏”
无锡市东林小学 王 放
俗话说:无知者无畏,是说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也就什么都不会害怕。它可以形容义无反顾,无所畏惧,但也可以形容鲁莽盲干,无所顾忌。今天的孩子,很多都是在顺应天性的家庭教育理念之下成长起来的,到了学校环境中,即使有了老师约束和纪律规范,也保不准会因为“无知者无畏”而犯下一些动机可以原谅,结果令人后怕或不可原谅的错误。面对这样的学校教育窘境,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变“无知”为“有知”,变“无畏”为“有畏”。
事情经过:
那是六月的一天,一年级老师反映:刚才上课时,从后花园窗口飞进来一枝铅笔,引起教室内一年级小朋友的一阵骚乱。……听到这条消息,根据我对我们班学生的了解,我立刻就有一种直觉:是我们班的学生干的。……结果不出意料。
我立即展开调查,确认情况为:体育课上,四名男生跑步,经过学校后花园,其中的小纪同学捡到一只空铅芯盒,就往一年级一个教室丢,又要丢石块,幸被当时上课老师发现阻止。
事情处理:
一、 变口述为笔述。
上述是我了解到的梗概,而行为当事人小纪为什么要丢,怎样丢的,当时有没有预测到后果,还需进一步了解。为此,我要求小纪将事情的经过用文字写下来。小纪是我们班的一名学困生,口头表达不行,书面表达更不行;他还是我们班的一名行为偏差生,做过不少莫名其妙的事且屡教育屡忘记。在我的一次又一次的提醒下,小纪好不容易写出了事情的经过:他认为空铅芯盒是没有尖角的,不会伤害到人的,他还认为没有听到读书声就是教室里没有人,于是他往教室里丢铅芯盒,又想丢石块再玩一次。一个五年级的孩子,他的这份文字折射出的就是——无知者无畏。我用红笔在他无知的想法和做法下划上红线,并跟他一一分析,同时简要写下分析让他读。然后告诉他: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既要吸取教训,不再去丢,同时也要引以为戒,不再去做类似的事情。最后我提出要求:本周的小作,你就写这件事情,一来强化,二来丰富作文素材,让这件事的发生不仅仅只有一个意义。
二、 变个别教育为集体指导。
我们班像小纪这样因为“无知者无畏”而去犯错的孩子还不在少数,四下的体育课上还发生过“摔人游戏”事件。(课上自由活动时间,我们班的小尹和小王同学模仿摔跤比赛玩“摔人游戏”,造成小王脸部擦伤,背部疼痛好几天。小王同学的家长非常通情达理,事情最终还是顺利解决。我也就那件事为一个热点话题,教育引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开展文明游戏。)当时处理过了,但就目前的“投铅芯盒”事件来看,教育效果不佳,他们又糊涂无知起来了。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再进行集体指导。于是,一节品德课,我先引导学生就小纪“投铅芯盒”事件,发表看法预测后果:铅芯盒会划破小朋友的头,手;掉在课桌上会弹到眼睛;会吓到小朋友,打断老师的上课思路。如果是石块,后果会是更大的流血事件。小纪在同学们的发言声中低下了头。于是,我面向全体,严肃地说:四下我们班发生过的“摔人游戏”事件,它和小纪的“投铅芯盒”事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说明我们班同学还存在什么问题?今后,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又该如何提高预测后果的能力,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呢?两件事例的一联系就是一种强化,绝大多数学生意识到“无知”的可笑和可怕,表示今后遇事会三思,看见别人做也会去提醒、阻止、向老师汇报。
事后思考:
因为家中长辈的宠溺,家庭教育的随性和不得法,现在的学生除了会做题会读书外,普遍举止幼稚,思想无知,萌娃因“无知者无畏”犯下的错误与日俱增。当教师的启发引导教育已成为重复劳动时,不妨:变口述为笔述,变个别教育为集体指导,既解放教师自己,省时省力,又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是非意识,提高了学生预测后果的能力,变“无知者无畏”为“有知者有畏”,减少此类危险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