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浅析学校教育的多重属性施浣
东林小学:施浣
摘 要
好的学校教育应具有多重属性,能同时携带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自然印记,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过渡。学校教育能和家庭教育融合,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学校教育能和社会教育融合,增强对现实的敏感度,增强对历史的敬畏感。
人身之所重者,元气也;国家之所重者,人才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对于国家的建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是单方面的,人们把教育划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种划分通常是按照时序来切割的。孩子们首先受到的是家庭教育,再而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两种教育的发展和延续。但如果全然把三者分离割裂,把这机械地作为流水线上的三道程序,是非常不恰当的。
家庭教育通过其特殊的社会关系促使孩子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之地,教授科学文化知识。两者割裂,则学校培养出来的只是一个汲汲于分数的人,无法完善在人生观世界观上所残留的缺陷。
社会教育无处不在,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极为广泛。凡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域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尤其是市场经济侵染、安全诚信、不良文化因素,均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割裂,则当学生走出校园时很有可能无法一下子适应来自社会的强大冲击。
所以,好的学校教育应具有多重属性,能同时携带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自然印记,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过渡。
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
(一)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但未必所有的孩子对于人际关系都能有着健康且清晰的认识。在家中,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采取专制模式,习惯性忽略孩子的想法,替孩子做决断,两者的关系不是平等亲密的亲子关系,相反是一种仰视与被仰视的服从关系。长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孩子看起来乖巧听话,却会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害怕拒绝别人,怯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基于这一点,学校教育应给孩子尽可能大的宽松的空间,让其学会与他人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给予他充分的肯定。
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个别谈话,注意到孩子的个别差异性,采取不同的语言策略进行心理疏导。 2.班级日志,结合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给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拘题材,随意抒发。3.即时评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随地进行点拨,以肯定为主。
在孩子的交往过程中,两性交往也是一个问题,小学期间的性意识淡薄,但冲突意识较强,以我们班为例,班级里男生女生不时会发生矛盾。男生间流传着“男生优先,女生靠边”的玩笑话,女生常常告诉老师男生欺负女生的事情,男生常常找老师告状说女生骂他们的事情。有时仅仅只是一件小事,便会加剧两者之间的矛盾。这固然是孩子是不甚成熟的心理导致的,但不能任这样不健康的心态滋长。
有一次,又是两个男孩说女生的坏话,我把两个男孩叫到身边。我没有直接呵斥两个孩子,让他们静坐了一会儿,让他们两个分别想三个女生的优点,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完了才准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他们一开始有些羞涩,不愿意上去讲,在我的坚持下,他们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地说了几条,“女生的字写得好。”“女生很安静。”“女生完成作业完成得很认真。”“女生手很巧。”两个男生说完不好意思地下了台,其他同学尤其是女生听了在下面偷笑。我告诉同学们,老师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刻意去捉弄某个同学,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老师心里都是一样可爱,刚刚两位男同学都说出了女生的优点,我相信女生一样很清楚男同学的优点,既然你们彼此能够看清楚对方的闪光点,为什么还要闹得这样不愉快呢?下次不管是男生说女生不好,还是女生说男生不好,我都请他上来说优点。
因为这样特殊的惩罚方式,班级里男女生间的矛盾明显减少了,也没有那么浮躁了。从小让孩子养成平等的性别观念会使他们看待问题更加平和,更加理性。
(二) 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
在当今社会,众多工程、项目都要靠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培养集体意识、合作意识成了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与其过多地强调“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好处,强调“一把筷子折不断”的裨益,不如思考如何让孩子做到发自内心地对班级对学校有一种归属感,如何让学校教育营造出一种温暖的家庭氛围。
以我们班为例,我作为班主任,非常注重营造一种家的感觉。孩子们最激动的莫过于是过生日,我专门请班长统计了班里同学的生日,每当有同学过生日,我都会在当天的早读或者语文课上带领全班同学给这位同学唱生日歌,给他送去祝福,孩子们都觉得这非常有意义。另外当同学身体不舒服时,我也积极鼓励其他孩子帮助其倒水、看校医、拎东西。同时让受帮助的同学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去感谢帮助自己的人,正是这样简单的帮助关怀,成了同学们最好的粘合剂,把同学们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
不需要刻意的说教,当学生把自己当成了家的一份子以后,自然会认真面对学校的每一次活动。在10岁“生日季”活动中,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努力。我们班在年级里的节目是武术,几位同学每次吃完饭就自己找场地训练,直练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方才上来。教室里的其他同学负责唱《精忠报国》伴奏,由于练习时间紧张,回家都下了很大的工夫,连课间都在哼唱着《精忠报国》的曲调。最后我们班节目表演圆满成功。
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
(一) 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学校教授的主要是科学文化知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如若与现实生活脱轨了,终究只是书本上死的知识。如今,学生接触知识的渠道非常多源,学生可以利用多种途径了解外面的世界,在信息如此庞杂混乱的情况下,要教会学生去辨析所接触到的信息。并且把现实生活中的信息新闻变成活的参考书,告诉孩子如何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文明的人。
学校午会的设立,恰恰给这一学习提供了契机,在午会上,学生可以把自己所搜罗的新闻拿出来分享讨论。如同学们讨论了高铁占座事件,知道了在高铁上要按票就座,不能随心所欲,这属于犯法的行为。同学们讨论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不仅明白了女乘客这样行为的严重性,更加明白了当看到这样的行为出现一定不能袖手旁观,视而不见。
这样直接的有冲击力的新闻比教科书本身给人影响更深刻,它们让孩子懂得“遵守社会公德”绝非儿戏,这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做到的。
(二) 对历史的敬畏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孩子的生活越来越富足,离战火岁月,离吃糠咽菜的艰苦时光越来越远,与历史也愈加隔膜。虽然在语文课本上还记录着抗日英雄的课文,思想品德书上还收录着战争的图片,但是孩子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停留于名词解释,流于浅陋。所以在新闻里会看到一些人拿抗日英雄开粗鄙的玩笑,肆意戏谑历史而作为谈资,孰不知,今日的安定是先辈付出了怎样惨烈的代价换来的。
当九一八的防空警报在整个城市上空回响,孩子们生出疑问:这是什么?老师们需要告诉孩子这是悼念九一八的防空警报,防空警报代表有敌军要来轰炸我们的疆土,我们的战士们就是在这样的警报声中冒着炮火前进。
只有当孩子们知道历史是如何的,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