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的德育小故事(胡依婷)
我的德育小故事
(无锡市东林小学 胡依婷)
[提要] 作为中队辅导员,我更关注每个少先队员的心理健康,我觉得一个中队里,如果每个队员都是开朗的,那这个中队也是活泼的;如果每个队员都是阳光的,那这个中队也是灿烂的;如果每个队员都是友善的,这个中队也是温暖的。辅导员要跟上队员的步伐,又不能被队员牵着鼻子走,既要高瞻远瞩,又要细致入微。不妨就让我们多关注每一个少先队员的心理健康,从这看不见的“因”做起,成就看得见的“果”。让每一位少先队员都在中队中幸福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 阳光 尊重
作为中队辅导员,我更关注每个少先队员的心理健康,我觉得一个中队里,如果每个队员都是开朗的,那这个中队也是活泼的;如果每个队员都是阳光的,那这个中队也是灿烂的;如果每个队员都是友善的,这个中队也是温暖的。以下是我自己的平时工作中发生的三个小故事,或许对每一位中队辅导员有一些启发。
第一个小故事:每个队员都是需要享受平等和尊重。
有一个队员是我们班唯一的外地小孩,黝黑的肤色,稍显不整洁的衣着,带有浓重家乡音的普通话,不算聪明的脑筋,坏习惯倒有不少。对这样的孩子,我多少有点挑剔,总觉得他离老师的要求十万八千里。他也在班级中倍感失落,总是孤孤单单。
一堂作文课《饼干品尝会》,我让大家观察饼干,品尝饼干,然后写作文,当我批到他的作文时,我感动了,甚至震撼了,作文结尾处,不同于其他所有孩子所表达的对饼干的喜爱之情,他在结尾处这样写道“饼干真好吃,要是我们家乡的小朋友也能吃到这样好吃的饼干该多好啊。”一颗淳朴的童心,我竟从来没有关注过。我扪心自问,自己满怀爱意的注视过他吗?耐心温柔的询问过他吗?一切都是不满与训斥,我从来没有倾听过他内心的声音。
自此以后,我对他的关注就多了点,我开始发自内心的喜欢他。他调皮但不会让人生厌;他不擅长说假话,说话总是直来直去的;他从不欺负别人,不仅如此,还很会安慰人;他不好攀比,从不计较穿着;他很爱爷爷奶奶,时刻牵挂着那遥远的小山村里善良的两位老人……真的,我发现当自己真正了解他的时候便会注意到他的眼神是如此清澈,他实在不能算一个坏孩子。
又一次写作文,他写道“我喜欢踢球,我的梦想就是踢足球。”我笑了,要是以前,我准会严厉地说:“不喜欢读书,就喜欢玩!”他肯定会低着头一言不发。而现在,我知道这是一个孩子最初的梦想,最美丽的未来,不带任何世俗的功利。我把他叫到旁边,轻声问:“真的喜欢踢球?”他不好意思的点点头,然后迫不及待的告诉我自己一有空就下楼去踢球。我又一次笑了:“踢球挺好,但是学习也同样重要。”我没再说什么,我觉得不必再讲大道理。过了几天,我送了他一只真正的足球,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工作以来最疯狂的事,竟然鼓励学生“贪玩”,然而我从他接过礼物的惊讶和那抑制不住的笑意中得到了肯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作为你的学生,他最需要的不一定是你灌输给他的知识,或是你自认为必须要有的规矩和习惯,而是你的爱,你对他的单纯的疼爱,你对他与其他同学完全一样没有丝毫不同的爱。他变得积极和开朗,渐渐融入了集体并乐在其中。
如果每一个中队都不放弃自己的每一个队员,每一个队员也必将全力热爱自己的中队,并在这个中队中获得愉悦的成长。
第二个小故事:问题队员的问题或许竟然来自于我们自身?
我们班有这样一个队员叫小川,他算是个问题学生——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写作业,于是,我每天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他提醒提醒再提醒。在我坚持不懈的提醒中他终于把作业做完了,然而我接过作业,没有成功和喜悦,只感到筋疲力尽。这样的教与学让我们俩都产生了很大的挫败感。
一天, 我无意中看到了这样一个小寓言: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老人将孩子们为自己快乐而玩的动机转变成了为美分而玩的外部动机,由此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而我不正像这个老头一样吗?用不断的口头惩罚和提醒控制着孩子,使孩子久而久之忘了自己做作业的原初动机。过多的外部评价使小川误以为他在为我做作业,我的不懈提醒已经让他无法体会自己独立按时完成作业的快乐。我打算随即改正自己的态度和方法。
第二天我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小川说:“今天,我不再提醒你。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我想你应该知道该怎么做。”他瞪着眼睛不明所以。接下来他我行我素。有好几次,我差一点就义正辞严地想提醒他快做作业了,但是,我没有。既然多年来的教育方式没有什么成果,那我就必须改变一下。
一开始,他明显很悠哉,因为无论他怎么做小动作,无论他怎么不做作业,我也不会提醒他、批评他,他如入无人之境,忘我地玩起来了。可是,后来他又明显地不适应起来,是啊,老师不提醒我了,可是作业最后总得自己完成啊。他玩了好久之后终于百无聊赖地写起了作业。写着写着,也由于没有我以往的“多次好意提醒”而专注了很多。最后,虽然他仍然是当天最晚交作业的,虽然他仍然是其他同学放学后才完成的,但是,毕竟,今天是他自己完成了作业,没有我的提醒。那天,接过他的作业我并没有多说什么,只问他:“明天能再抓紧点时间吗?”他点点头。这一天下班后,我感到由衷的轻松。相信他也一样。 以后的日子里,我还是这样,对他不多作提醒,不多作苛求,而他也慢慢的进步了。虽然有时还会反复,但是我想他终于把做作业当作自己的责任了。
当在我们的中队中出现问题队员的时候,我们必须直探内心——他的,和我们自己的,寻根溯源,彻底改变。
第三个小故事:直面一切不逃避,我真够大胆!
那段时间临近毕业,班里突然开始疯传“谁喜欢谁”,“谁爱谁”这样诸如此类的话,虽然是悄悄的,但终有一天,传到了我的耳朵里。
我并不想管这样的事,也觉得在他们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想法也并非不正常。然而春游时,当他们为自己假想中的“一对”起哄时,我知道自己再也不能置之不理了。六年级的学生毕竟担负着升学压力,这样的点缀虽然丰富了他们枯燥的生活,但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总之,这不能成为他们的学习生活的主旋律。然而,我不知如何开口。多少次,我想义正词严地就这事严厉地教训他们一顿,让他们分清当下主次,禁止这无聊的话题四处蔓延。但想开口时,我仍然犹豫不决的。这样的话题难以启齿,又不好收尾,简单的禁止恐怕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谁能说这种“喜欢”和“爱”不是学生的一种美好的感情呢?
在考虑很久之后,我终于在一次班队课上委婉地讲起了这件事。话题从男女生的区别开始,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小心翼翼地问大家“你欣赏怎样的男生?”或是“你欣赏怎样的女生?”当然,他们都懂得,所谓的欣赏不就是喜欢吗?学生大大方方地回答,毫不避讳。最后我终于引入了正题“看来大家都有比较喜欢的某一类异性。”学生坏坏地笑着,期待地看着我,他们早就猜出今天的午会肯定很有料的。我按捺住心中的紧张,故作自然地说“有喜欢的人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啊,也是很美好的一件事啊。你喜欢谁肯定是因为谁某一方面特别出色,这一点吸引着你,对吗?”学生点头表示赞同,神态也渐渐庄重起来。“但是,”我故意加重了语气,“这样的一份喜欢如果说出来就没有意思了,原因有两个(1)说出来的话无端给同学制造了话题,会影响那位同学的学习和生活(2)你对异性的欣赏标准会随着年龄和阅历而改变的,今后的某一天,你会后悔自己曾经告诉别人喜欢谁这件事,因为你会对自己曾经的欣赏标准感到不可思议。”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大概没有想到我会说得这么直截了当,陷入了一片静默之中。
我觉得这次自己真是大胆,去触及这样的话题。但是还好,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再也没有这样流言蜚语在教室里滋生,因为失去了土壤。看来我有时还是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是能听懂我说的话的,他们知道我要他们把喜欢装在心里。这件事只是他们小学最后一年的一个小插曲,这件事之后一切归于平静。回想这件事,我对自己也感到惊讶。我一向是个严厉的老师,然而在这件事上我却格外温情。我像对待一个成年朋友一样对待我的那些十一二岁的学生,也许在他们的记忆中,这是珍贵的爱之初体验。我一向责任重于爱,而在这件事上,我爱了学生一回,我要让他们学会“爱”。“爱”在我的生命中是一个崇高的字眼,我永远也不愿亵渎它、轻视它,我希望我的学生也是。
不同的年龄阶段,队员就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不能回避,作为辅导员的我们除了积极正视没有其他办法。
时代在变,如今的少先队员也在变,他们亦与时俱进,只是进得更加聪明,有时甚至有些小“狡猾”,有些小任性。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作为辅导员的工作较之从前更加难做,也稍加复杂。辅导员要跟上队员的步伐,又不能被队员牵着鼻子走,既要高瞻远瞩,又要细致入微。不妨就让我们多关注每一个少先队员的心理健康,从这看不见的“因”做起,成就看得见的“果”。让每一位少先队员都在中队中幸福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