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小学中年级心理教育中学会正确交往的案例分析
关于小学中年级心理教育中学会正确交往的案例分析
无锡市东林小学 顾方婧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一生下来就处在人际关系之中。“学会交往”作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小学中年级这样处在发展关键阶段的孩子,老师更应该重视他们的交往情,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交往观念。
一、所选案例对象的基本情况
小瑞(化名),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个子不高但强壮结实,思维比较活跃,上课乐于举手发言,但纪律性较差。平时会主动与同学交往但不善用语言交流,而是用抢东西、拉扯同学衣服等方式来吸引他人注意。脾气很差,稍不顺意就会不计后果大发雷霆,曾导致好几位同学因被攻击而受伤,每次被老师批评后会有所收敛,但不久就恢复如初。3岁时父母离异,母亲一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小瑞从小由外公外婆带大,在家中也是横行霸道,发脾气时会乱砸东西甚至攻击家人。
二、案例呈现
案例一:周三的劳技课上,老师让课代表给坐端正的学生分发手工材料,小瑞由于在座位上乱动还发出怪声音没有被发到材料。老师开始讲课后他大叫自己没有材料,得到了周围异口同声“因为你没有坐端正。”的回答,他独自安静了一会儿后突然跑下座位要抢课代表的材料,被老师呵斥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东张西望,用手指蘸着水杯里的水在桌子上乱划,并趁课代表不注意将一杯子水都泼在了她的彩纸上。“让你不发给我材料!”小瑞嘴里嘟囔着。
案例二:午自习时大家都在做作业,后桌学生打了个喷嚏不小心喷到了小瑞脖子上,小瑞立马回过头用铅笔头戳同学的鼻子导致后者受伤流血了,老师调解时小瑞一个劲儿强调就是对方故意要对着他打喷嚏,他气不过才动手的。
案例三:经常有班里的学生跑到办公室告状说小瑞又不经过他(她)的同意就随便拿他的铅笔橡皮,每次老师问小瑞,他都会一脸无辜地说:“我问过他了啊。”但当被问到“那得到对方同意了吗?”,他就低下头不说话了。
三、案例分析
从平时小瑞的交往行为可以看出,小瑞表现出的破坏性和攻击性让他在班级群体中的接受程度很低,不受同学欢迎。作为在交往上出现一定问题的学生,小瑞会体验到比一般人更多的社交焦虑,当大部分外部行为遭到同伴的拒绝时,自身会更担心来自外部的否定评价。从他的破坏和攻击行为来看,小瑞往往认为是别人的错或是别人的恶意导致了不好的结果,而不是因为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方式,这其实也是为了掩盖自己内心的焦虑,可以说,他的这种焦虑大部分是指向外部的。
从小瑞的成长经历来看,单亲家庭,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让他很小就出现了对环境的不适应和错误的交往方式。但在这过程中,小瑞并没有受到外界长期正确的引导,导致这种不适应成为遗留问题愈演愈烈:学习习惯差、同学关系紧张、自身敏感自卑等等。
由于小瑞内心的敏感,外界的拒绝、老师或者同学们的负面评价都会使他产生很强烈的内化,甚至出现了诸如“我就是个坏孩子。”这样破罐破摔式的自我评价,对于接收到的拒绝信号也会表现出明显的情绪低落和冲突,他的自我保护机制让他更多倾向于将交往失败归因于外部他人的因素:攻击行为是因为对方也对自己造成了(自认为的)伤害,不被接纳是因为对方讨厌自己。由此外显出的一系列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行为必然使得其在学生中的接受度不高,同学们对他多有排斥,避而远之,最后造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
四、总结与建议
在班级中,受欢迎的学生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们热情的态度或是自信开朗的精神状态,反之,不受欢迎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举止笨拙不合时宜,甚至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这是导致他们往往不被接受和被排斥的重要原因。由小瑞的案例,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交往情况,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以下几点建议:
1、关注学生交往情况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为人处世风格基本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充分对学生的交往情况加以关注,在长期的师生交互中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归纳总结不同学生不同的交往风格,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好的鼓励,有问题的及时引导。
2、给予学生恰当反馈
教师在尝试帮助学生改善交往状况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恰当的情绪表达和语言评价,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反馈方式。例如对于同情的表露一定要慎重,教师对于失败学生的同情如果过于泛滥,往往会成为一种无能的归因线索被学生捕捉,长此以往反而会影响学生自信心的维持。
3、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教师在自身具备一定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在适当的时间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们传授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这对于许多有强烈社交意愿却缺乏社交技巧的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