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班级管理变成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翅膀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然而,当前的学校教育却常因为软硬件的缺失,使得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浮于表面,走于形式。针对这一实情。笔者提出把班级管理变成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真实的载体,让所有教师都成为孩子成长的润滑剂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管理 孩子成长
儿童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要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陶行知对此也有阐述,他认为儿童的教育对一生有着深远、重大的影响。他在《古庙敲钟录》里面阐述了儿童在6岁之前受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小孩的情感、习惯、倾向在6岁以前,如果培养得不得当,将来要改变那可费事。”“小时怕鬼,终身怕鬼”就是它的写照。
2005年9月,黑龙江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对2000名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的调查中发现,有30.3%的孩子存在着明显的心理问题。其中40%有情绪不稳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它们源自于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现象、学校管理、教育方式方法等。常常表现为爱发脾气,有暴力倾向,以自我为中心,意志力薄弱,自理能力差,学习懒散、紧张焦虑过渡等等。
班级是孩子活动的中心,是成长的摇篮,教师的引导、启蒙,将直接影响着孩子性格、个性、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在成长至关重要。第一,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道路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所需要。孩子就是通过教师组织的集体有意义的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方面发展。第二,集体生活可以培养人的集体精神。第三,集体生活同时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陶行知认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
因此,每一个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细微的心理、情绪波动,并能正确引导。正如《飘》中所说:“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匹小木马抵得上成年人的一头爱尔兰高头大骂。”心理健康教育假如能真正运用到班级管理中,肯定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健康、茁壮的栋梁之才。然而,现今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完善。
一、当前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教育的和谐统一。其中关键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很多的教育者缺少这一理念,只把工作当成是生存的手段,责任心还不够强,爱心还不够,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关注。只一味用简单、强制的方法制约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甚至直接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不良情绪,失去了自信,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班级管理方法、方式的不当,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1、条件缺失
现在随着心理学科的发展,小学越来越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它是班级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所在的学校已开设一些心理活动。如“知心姐姐信箱”,如果孩子们有哪些问题、疑惑,都可以写信放在信箱中,知心姐姐会解答你的疑惑。同时我校改聘请了韩冬老师(心理老师),一星期两次针对有行为习惯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学校正在努力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但明显由于缺乏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层次、教育途径等等,持久性不够。学校应该更新观念,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光靠一两个心理教师肯定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专职的心理教师,师资水平要跟上。学校在硬件方面还可以增添“心理宣泄室”、“活动体验室”等等。
2、意识缺失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对个人的要求和对个人的尊重不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而是一致的,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他指出,要了解、尊重学生。但有时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权威意识比较中,师生缺乏平等、民主。工作中,老师不知不觉就以自我为中心,想当然地去处理一些问题,完全忽略了学生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她们有着自己的思想。老师比学生知识多,是她们的管理者,有时往往凌驾于孩子的意愿之上,不顾孩子的感受,活动中总是让学生听从自己的指挥。如自由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就被视为违反课堂纪律。对学生过于专制、严肃,容易使幼儿产生压抑、抵触甚至逆反的心理。
有的老师处理学生事情的时候,只重注表面的功夫,让学生写检查,作检讨就好了。其实真正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没有俯下身子和学生交流内心的想法,缺乏心理沟通意识,效果也只能让学生一时的“小尾巴”夹紧,等过了一会儿,又会出来了。所以关注心理真的非常重要,要从根本上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这才是真正的健康。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班级管理是孩子成长的保障。
现代的心理辅导要求辅导老师从孩子的角度去客观分析问题,辅导孩子的前提应该是尊重、真诚、无条件接纳。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其群体心理良好,学生的个性也会随之优化;而一个“学习风气乱”的班级,班级的整体心理有问题,学生的个体心理也会随之不断地恶劣变化。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它是班级管理的“金钥匙”,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
(一)深入了解孩子,关注情绪变化。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写了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他强调要正确理解儿童的性格特点,特别是一些“捣乱分子”。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心理,只要多一点耐心和宽容,再难教的孩子也会转变的。要相信孩子,我们教育者应把自己当作孩子中的一员,和他们打成一片,站在同一条情感线上,形成统一战线。换位思考,深入了解,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因为精力有限,忽视对“中等生”的关心。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学会碰到情感的问题主动寻求帮助,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学生都有自己的情绪,教师要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孩子释放自己的情绪。老师也可以制作学生的心理档案,将学生的心情变化及时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具体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促进的作用。
(二)提供自由、平等的空间给孩子。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空间。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孩子的身心愉悦,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在集体中不断锤炼自己的独立自理能力及耐搓力等等。现在孩子面对的课业压力、升学压力及人际交往压力……教师更不可时时束缚孩子,应从思想上解放孩子。
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六大解放”: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嘴、时间、空间、眼睛。“六大解放”是现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全面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社交的广度、劳动技能,使孩子全面发展。让孩子去接触更加广阔的世界。在我们东林小学,营造了很浓的知识氛围、环境氛围。沿着楼梯往上走,你可以看到孩子们五彩缤纷的图画,勾画出了她们内心丰富的世界。还有一个个小脚丫,引者我们一步步往上走,还有几句有趣的英语冒出来。每一个楼层都有内容,有生态园,英语蔬菜、动物角,名人世界,地球存在的危机,地球板块,图书角,班级文化墙等,给孩子提供的广阔的知识天地。当然这还远远不够,需要教育者从这里开始,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科学。教师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尽情沉浸在奇妙的世界中,用智慧、用心灵去捕捉、感受身边的美好,那班级的风气将会是和谐、向上、淳朴。
(三)运用班级群体心理熏陶孩子。
任何一个班级群体都能够从不同的方面满足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这一群体中产生不同的心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支配,相互活动。教师要提高班级群体的吸引力,即“凝聚力”。利用班级群体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交往能力,还可以调节孩子的感情倾向,纠正孩子的行为偏差。
1、抓“关注点”,优化孩子心理。
在无锡市东林小学,每学期孩子都需要制定明确的总目标。月月有计划,周周有重点。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展开有关这一重点的各项活动,使之成为全班的“关注点”。通过每天不断的训练,强化,使之内化为孩子的正确的行为准则。在08年度,我们一直围绕“责任心”展开活动。制定责任心计划、讲名人责任心故事、颂责任心名言,评“责任心之星”等活动,使责任心深深扎根于孩子的心中,时刻谨记: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我想假如当没有责任心的事情出现在孩子身边的时候,由于印象作用,会使孩子猛然醒悟并矫正不良的行为。
2、用“暗示”、“舆论”影响孩子心理。
暗示具有非强制性,很容易对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影响。在班级“文化墙”上张贴孩子的作品,使孩子的劳动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激发了孩子的信心。孩子在班级中不断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教师对孩子应多一份信任、期待、鼓励,那么“皮革马林翁”效应也会在班级中产生。教师应善于使用心理暗示,围绕目标,努力行动,同时发现消极的暗示,要及时引导。
每个孩子都有言论的自由。舆论就是在班级中多数同学对一问题共同的观点,同时在沟通的过程中产生的共鸣。舆论坏,班级的风气也差。好的风气必定有好的舆论,舆论可以制约个人的行为。教师通过班级舆论来纠正偏离规范的孩子的行为。
3、树立榜样,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
在班级中教师要时时树立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同时在孩子中也经常要树“榜样”“标杆”。让其他孩子有努力的方向示范、引导、参照物。让孩子有认同感。良好的学生关系能使学生之间关系融洽。而竞争的学习环境中,有时会导致学生个体之间缺乏信任和沟通,会导致关系紧张。因此,老师多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对竞争进行调节,使之形成一种和谐的良性竞争,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同伴关系。
三、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孩子心理成长障碍中的润滑剂。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仅仅依靠班主任是不够的。孩子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都参与进来,积极配合班主任做好管理工作。班主任要与课任老师多沟通,达成意见、认识上的一致性。在教育中,往往会出现教师教育的不一致性、矛盾性,使孩子不能完全归属到班级群体中。因此,也要让课任老师成为班级的一份子,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来,和孩子向目标努力进军。教师之间要相互支持,共同努力,积极成为孩子健康成长障碍中的润滑剂。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儿童一生身心健康的保障,这一任重而道远的教育活动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时间、耐心、爱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正确的心理疏导,所以每一位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心理教育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孩子是一片片纯净的雪花,是一朵朵可爱的花骨朵,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教师要用手中的“甘露”滋润孩子美好的心田;用真诚的“火苗”点燃孩子的希望;用期盼的眼睛信任孩子、关心孩子,做孩子的倾听者、引导者、信任者,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杜艳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措施.幼教博览[J].2008,8.
(2) 黄重.心理健康视野中的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福建陶研[J].2007,3.
(3) 陈永胜.小学生心理卫生[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4) 曲中林、孙悦亮主编.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袁明玉,作者为无锡市东林小学语文教师,并担任班主任工作。
地址:无锡市东林小学 邮编214007 电话:13861600810
[1] 袁明玉,无锡市东林小学教师,班主任。